抗腫瘤創(chuàng)新藥物獲批上市之前,需經(jīng)歷漫長的研發(fā)過程。大體分為兩個階段:臨床前和臨床研究階段。一期臨床試驗主要考察藥物的安全性;二期臨床試驗考察藥物的有效性及藥物劑量和藥效之間的量效關(guān)系,同時再考察藥物的安全性;三期臨床試驗再次測試藥物的安全性,考察療效。之后藥物正式開展應(yīng)用。
在這些研究之前的臨床前研究階段,對于一些具有成藥可能的潛在藥物的研究,正是我們的實驗動物朋友們代替我們進行的。
在藥效學研究中,腫瘤實驗動物模型可以說是人類腫瘤在動物上的成功復制,從1969年首次報道人惡性腫瘤在裸鼠體內(nèi)的異種移植模型成功建立[1]以來,科學家開展了多種移植瘤動物模型的研究,包括膠質(zhì)母細胞瘤和腦膜瘤的裸鼠異種移植模型和人乳腺癌裸鼠模型等[2, 3]。根據(jù)腫瘤形成原因主要分為: 自發(fā)性腫瘤動物模型、誘發(fā)性腫瘤動物模型、腫瘤轉(zhuǎn)移動物模型、轉(zhuǎn)基因和基因敲除腫瘤動物模型[4, 5]。當然,隨著科學研究的進展,腫瘤模型動物也在不斷更新升級,如人源化腫瘤異體移植小鼠模型(patient-derived xenografts,PDXs)和基因編輯小鼠模型(enetically engineered mouse models,GEMMs)現(xiàn)在也逐漸應(yīng)用于腫瘤藥物研究中[6]??梢哉f,我們的小鼠朋友們作為第一批“吃螃蟹的鼠”考察了藥物的有效性。
除此之外,在藥代動力學研究中,小鼠、大鼠、狗和猴會替我們考察了解藥物在動物體內(nèi)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謝、排泄,科學家們也會比較不同動物之間是否存在種屬差異[7]。在安全性藥理和毒理學研究中,除了對目標靶點具有效果,是否有對心血管、呼吸、神經(jīng)和生殖等系統(tǒng)的不良反應(yīng)。
新藥研發(fā)過程難以避免動物模型。在研究過程中,科學家們會遵循3R原則更好地保障動物的福利,同時,懷著敬畏的心態(tài)去感謝我們的動物朋友為新藥研究事業(yè)、為更多患者疾病緩解付出的寶貴生命。
(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王雨辰 盛莉 供稿)
參考文獻
1.Rygaard, J. and C.O. Povlsen, Heterotransplantation of a human malignant tumour to "Nude" mice. Acta Pathol Microbiol Scand, 1969. 77(4): p. 758-60.
2. Rana, M.W., et al., Hetero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and meningioma to nude mice. Proc Soc Exp Biol Med, 1977. 155(1): p. 85-8.
3. Rae-Venter, B. and L.M. Reid, Growth of human breast carcinomas in nude mice and subsequent establishment in tissue culture. Cancer Res, 1980. 40(1): p. 95-100.
4. 肖洋洋, et al., 鼻咽癌實驗動物模型的研究進展. 中國比較醫(yī)學雜志, 2018. 28(12): p. 5.
5. 艾夢環(huán), 關(guān)芳, and 李衛(wèi)強, 胃癌實驗動物模型構(gòu)建研究簡況. 實用中醫(yī)內(nèi)科雜志, 2018. 32(3): p. 5.
6. Sajjad, H., et al., Cancer models in preclinical research: A chronicle review of advancement in effective cancer research. Animal Model Exp Med, 2021. 4(2): p. 87-103.
7. Wang, Y., et al., Metabolism and Interspecies Variation of IMMH-010, a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Inhibitor Prodrug. Pharmaceutics, 2021. 13(5).